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3的文章

福慧自在

圖片
佛教徒在任何一個環境、社會之中,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、讓別人表揚、讓別人歌頌讚歎才行善做好事,而是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。別人讚歎、表揚或歌頌,那是別人的事,我們自己不是為了祈求這些東西。做了布施的事以後,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,誰受了我的布施,而我又布施了什麼東西,做過的好事要馬上放下。忘掉的意思,就是「不在乎」,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,這就是「三輪體空」。諸位聽了《金剛經》以後也要學習不要有一點不如意,馬上就發牢騷;有一點點被人批評,馬上就反目相向,以口還口、以牙還牙,這不是佛教徒,更不是菩薩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摘錄自《福慧自在》金剛經與淨化社會-金剛經的社會建設(中) 文/聖嚴法師  (三)人間社會的互動關係 人間社會的互動關係,建立於「施者」及「受者」的交替,淨化社會必須從這兩個方向成我利他。 1.常人的施捨是有我的、有為的。 「有為的」意思就是說是有目的的,施捨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某種心願,是為了「我」而如此。譬如,有人做了好事,目的是希望得一張大獎狀,這是有我的、有為的,但是,這樣做好事也值得鼓勵,至少是在做好事,沒有做壞事。 可是,我們學了佛、聽了《金剛經》的人,一定要做好事,一定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,但是,卻不一定希望得到任何表揚或獎狀。如果沒有表揚就不做好事,那就不是佛教徒;如果表揚了他而沒有表揚你,你就不做了,那也不是佛教徒。佛教徒在任何一個環境、社會之中,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、讓別人表揚、讓別人歌頌讚歎才行善做好事,而是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。別人讚歎、表揚或歌頌,那是別人的事,我們自己不是為了祈求這些東西。 2.菩薩的布施是三輪體空的無施者、無受施者、無被施物。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財、財產來布施。布施有很多種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;也可以說有物質的財、智慧的財,知識、技能都是財,舉手之勞也是一種布施,甚至說一句好話勉勵人、讚歎人,都是一種布施。所以,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財產,但是,有財產的人應該要以財布施。 「三輪體空」就是說,做了布施的事以後,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,誰受了我的布施,而我又布施了什麼東西,做過的好事要馬上放下。忘掉的意思,就是「不在乎」,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。 3.常人的受恩是順意的、正面的。 也就是說,一...

真正的利他工具

真正的利他工具是什麼?  💖🌟很多時候,當我們談到利益他人時,便想到好像一定要很有錢有權勢, 才能去利益別人,其實,並不是這樣的, 以我自己為例,我沒有錢, 也沒有任何權力,所以不用等著哪天我們有了錢再去幫助別人,或哪天我們有權力再去利益他人 💖🌟我們已有最好東西,可去利益別人,我們身體我們的語言,還有我們的心,只要把握這些,就可以利益他人。 有些人即使有錢有權,卻沒有心在利他,這樣身語意也是沒有用! 💖🌟重點我們要透過祈願: 透過修持,讓我們身體善功德生起,讓語言善功德生起,心的善功德能夠生起,當這些善功德都能生起時,我們的「身.口.意 」就會成為真正利他最好工具了 一一大寶法王噶瑪巴 🔱南無文殊菩薩🔱  📮🌟菩薩心 菩薩行 📮🌟         嗡嘛尼貝美吽  ཨོཾ་མ་ཎི་པདྨེ་ཧཱུྃ

論破山禪師詩歌與書法的圓融之境

圖片
明末清初,石濤、八大、髡殘、弘仁,以個性鮮明、奇肆昂揚的畫風沖決了陳陳相因的畫壇樊籬,飲譽一時,影響深遠。“四僧”作為明室後裔和遺民,在王朝易祚的動盪中,用袈裟掩裹著苦痛與創傷,借畫筆抒發著鬱悒和悲憤,寄託著對故國山川的留戀與追思。身為僧侶而有著極高文學藝術造詣的,在中國歷史上代不乏人。與“四僧”同時期,在巴蜀地區就有一位元有著類似人生際遇,不但精通佛法而且文學藝術素養深厚、工詩善書的高僧大德,他就是有著“小釋迦”“逆行菩薩”尊稱、對西南禪宗振興作出巨大貢獻的破山禪師。   一、破山禪師生平及其禪學思想   破山禪師( 1597 — 1667 ),俗姓蹇,名棟宇,字萬峰,一字懶愚,號旭東、海明,後改法號破山。四川順慶府大竹縣人。破山家學淵源,系名門之後(渝州忠定公後裔,父蹇宏,母徐氏)。 8 歲時入鄉校學習,但尚不喜詩書之事。 13 歲納室某氏,婚後第二年父母相繼過世,這對年輕的破山禪師無疑打擊巨大,時值戰亂四起,生靈塗炭,他漸漸看破紅塵,于 19 歲時在大竹縣薑家庵的禮大持律師座下落髮為僧。 20 歲時到鄰縣鄰水縣延福寺聽慧然法師講《愣嚴經》,因不滿慧然解釋,飄笠、曳杖而出夔門。先後在湖北、安徽、浙江等地(破山禪師曾在湖北黃梅縣的破額山結廬,清修苦行三年。破額山乃佛教聖地、禪宗四祖道信的道場,此山成回抱之勢,雙峰屹立,磅礴非凡,破山在此閱讀了大量佛經與高僧著述,面對此山此景,有感于大明江山易主,國破家亡,故易名“破山”,世稱破山禪師,這便是其法號之由來)參悟佛法,曆參憨山德清、無異元來、聞谷廣印、雪嶠圓信、湛然圓澄、密雲圓悟等名宿。 28 歲時在海鹽金粟山拜密雲圓悟為師,成為臨濟一脈的傳人。破山禪師 33 歲時在浙江嘉興東塔廣福禪寺開始傳法,其禪法淩厲、鉗錘惡辣,于江浙一帶引起強烈反響,“遠近觀光,罔不悅服”“遐邇學者,歸之如雲”。 3 年後,受巴蜀僧俗之迎請,破山禪師辭別密雲後回故鄉傳法度人,與當時權貴和文人學士友善。 57 歲時在梁山創立“雙桂禪派”,一時又“雙桂道風,大振遐邇”。 71 歲“指燭顧眾”而圓寂,葬梁平雙桂堂。   破山禪師精通釋典,博學多識,造詣深湛,著有《破山禪師語錄》 21 卷。其機風峻烈,禪學思想豐富。他認為佛性人人本有、本同;禪、教、淨、戒,四者雖有高、低、頓、漸之分,但皆為方便法門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