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慧自在
佛教徒在任何一個環境、社會之中,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、讓別人表揚、讓別人歌頌讚歎才行善做好事,而是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。別人讚歎、表揚或歌頌,那是別人的事,我們自己不是為了祈求這些東西。做了布施的事以後,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,誰受了我的布施,而我又布施了什麼東西,做過的好事要馬上放下。忘掉的意思,就是「不在乎」,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,這就是「三輪體空」。諸位聽了《金剛經》以後也要學習不要有一點不如意,馬上就發牢騷;有一點點被人批評,馬上就反目相向,以口還口、以牙還牙,這不是佛教徒,更不是菩薩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摘錄自《福慧自在》金剛經與淨化社會-金剛經的社會建設(中) 文/聖嚴法師 (三)人間社會的互動關係 人間社會的互動關係,建立於「施者」及「受者」的交替,淨化社會必須從這兩個方向成我利他。 1.常人的施捨是有我的、有為的。 「有為的」意思就是說是有目的的,施捨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某種心願,是為了「我」而如此。譬如,有人做了好事,目的是希望得一張大獎狀,這是有我的、有為的,但是,這樣做好事也值得鼓勵,至少是在做好事,沒有做壞事。 可是,我們學了佛、聽了《金剛經》的人,一定要做好事,一定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,但是,卻不一定希望得到任何表揚或獎狀。如果沒有表揚就不做好事,那就不是佛教徒;如果表揚了他而沒有表揚你,你就不做了,那也不是佛教徒。佛教徒在任何一個環境、社會之中,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、讓別人表揚、讓別人歌頌讚歎才行善做好事,而是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。別人讚歎、表揚或歌頌,那是別人的事,我們自己不是為了祈求這些東西。 2.菩薩的布施是三輪體空的無施者、無受施者、無被施物。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財、財產來布施。布施有很多種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;也可以說有物質的財、智慧的財,知識、技能都是財,舉手之勞也是一種布施,甚至說一句好話勉勵人、讚歎人,都是一種布施。所以,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財產,但是,有財產的人應該要以財布施。 「三輪體空」就是說,做了布施的事以後,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,誰受了我的布施,而我又布施了什麼東西,做過的好事要馬上放下。忘掉的意思,就是「不在乎」,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。 3.常人的受恩是順意的、正面的。 也就是說,一...